虎風越劇團
内容简介:虎風越劇團1949年,以李琴飞、张丽云为“台柱”的虎風越劇團和以魏水云、1950年春,剧团随国民党军撤退至台湾。同年秋,首演于台北夏都丽戏院,开该团的主要演员有小旦吴燕丽(艺术指导)、张丽云、魏水云、俞兰芳、徐梅秋、中华越剧团成立于1952年。成员系“虎風越劇團”撤销后的部分演职员。主要剧团姐妹们为争取观众,立足台湾,在艺术上作了某些变革,如为避免剧情平铺直吴燕丽是该团的主要“台柱”,誉为“越剧皇后”,她立足于创新,在自编自导自该团常演的有《碧玉簪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十美图》、《双珠凤》、《龙凤锁》、凯歌越剧团1952年组建。阵容大多是原“虎风”的成员。有小生朱凤卿,小旦他们上演的传统老戏《二度梅》、《方玉娘》、《双珠凤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龙凤虎風越劇團
虎風越劇團1949年,以李琴飞、zhang(张)丽云为“台柱”的虎風越劇團和以魏水云、葛少华為“台柱”的月峰越剧團,流落在舟山六橫岛演出,被国民党驻军87軍第5团、第6团收纳,后奉军部令将两团调往沈家门,合并取名虎风yue(越)剧团。
1950年春,劇團隨國民黨軍撤退至台灣。同年秋,首演于台北夏都麗戲院,開炮戲《臥薪嘗膽》。由于從大陸撤退時戲具xing(行)頭丟盡,演出時連主要角色也只好穿長衫褲上台,同時又怕台灣觀衆聽不懂,演員卷起舌頭講國語,實是不倫不類。越劇第一次與寶島觀衆見面以失敗gao(告)終。yue(越)劇姐妹不甘心失敗,決定要讓越劇之花盛開寶島。她們精心修飾加工劇本,新制戲服行頭,增加舞美燈光,並由吳燕麗飾西施、朱鳳卿飾範蠡、宋天飛飾勾踐、吳菊英飾東施,《臥薪嘗膽》再度演于台北市永安大戲院,連演10多天,2000多座位無空席。從此,越劇初步在台有了根基。之後,劇團奉軍令,為台北、台中基隆的駐軍和群衆演出。由于劇團歸屬軍隊,姐妹們行動不自由,身心不愉快,藝術難發展,因而上書要求離隊。經批准于1952年脫離軍隊,回到民間,“虎鳳越劇團”宣告結束。
該團的主要演員有小旦吳燕麗(藝術指導)、張麗雲、魏水雲、俞蘭芳、徐梅秋、俞菊英;小生李琴飛、葛少華、朱鳳卿;小醜劉寶寶、喇叭花(原甯波灘簧演員)、東方珠;老生俞少芳、金賽芳、宋天飛等。常演劇目爲《珍珠塔》、《龍鳳鎖》、《二度梅》、《十美圖》、《孟麗君》等傳統戲。
中华越剧团成立于1952年。成员系“虎風越劇團”撤销后的部分演职员。主要演员有小旦吴燕丽、张丽云、魏水云,小生李琴飞、葛少华,小丑劉宝寶、喇叭花,老sheng(生)俞少芳、金赛芳等,钱秋卿老师傅為团长。为加强阵容扩大影响,聘著名票友上海人叶云珍助阵。除上演传统老戏外,还演出新戲《黃金梦》、《北地王》、《李師师》、《铜雀台》、《济公传》、《吊金龟》、《杏花村》等。
劇團姐妹們爲爭取觀衆,立足台灣,在藝術上作了某些變革,如爲避免劇情平鋪直敘,運用了電影倒敘、插敘手法。在演出《玉堂春》時,由三對旦、生演員扮演,戲從“三堂會審”開始,當審到蘇三怎樣結識王金龍時,即換場由另一對演員演“嫖院”,給觀衆以新鮮感,並可在一夜間欣賞到三對生旦名角的表演,受到觀衆歡迎。
吳燕麗是該團的主要“台柱”,譽爲“越劇皇後”,她立足于創新,在自編自導自演的新戲《紅娘》中,把紅娘一角演活le(了)。此劇又有文wu(武)小生李琴飛飾張生,魏水雲、張麗雲前後飾莺莺,喇叭花飾琴童,liu(劉)寶寶飾崔夫人,紅花綠葉,珠聯璧合,熠熠生輝,獲得很大成功。在台北“紅樓”、“大華”等戲院演出場場爆滿,不僅使從大陸赴台的觀衆滿意,也爭取到許多台島本地觀衆。從此,越劇在台灣站穩了腳跟。之後,演遍台中、基隆等地,在台北市的“永安”、“美都麗”、“紅樓”等私營劇院都留下她們的足迹。姐妹們還被邀進台灣官方控制的“實踐堂”和“國藝中心”等最大最高級的演出場所演出。還被邀到陽明山yan(研)究院演出,蔣介石及其官僚們觀看了《臥薪嘗膽》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,演員年歲增大,劇團又無新一代接班人,致使演出失去號召力,劇團只好時演時停。到20世紀70年代初,不得不自行解散。
該團常演的有《碧玉簪》、《yu(玉)蜻蜓》、《十美圖》、《雙珠鳳》、《龍鳳鎖》、《方玉娘》等傳統老戲,也上演《空谷蘭》、《黃金夢》、《小鳳仙》、《淚灑相思地》(續集)、《費貞娥》等新戲。
凱歌越ju(劇)團1952年組建。陣容大多是原“虎風”的成員。有xiao(小)生朱鳳卿,小旦徐豔琴、吳菊英、陳蘭芳,老生宋天飛,小醜東方珠等爲“臺柱”,並特邀隨丈夫到台的花衫鼻祖、“三花”之魁施銀花挂帥,演出于台北、基隆等地。
他們上演的傳統老戲《二度梅》、《方玉娘》、《雙珠鳳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龍鳳鎖》、《碧玉簪》等,均是施銀花的拿手傑作,深受觀衆好評。許多在大陸時未曾看到施銀花演出的赴台觀衆有
下一頁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