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離家越遠,心和家越近
为了一个叫做梦想的东西,我们随梦追逐,离开了我们熟悉的亲人朋友,为的就是那份安稳,那个好生活。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个温暖的歇脚地,为了寻找,他们努力奔跑,放肆追逐,只是为了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不一样。离家的孩子,心里很孤独,很没有安全感,所以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们,不要去欺骗他们,他们很脆弱,很脆弱……家是一個永遠講不完的話題,
在衆多文人的筆尖流淌寫意。
每個人都有家
生活的巢穴,溫暖的園地。
出門在外是常回家看看的叮咛和渴望
出門在外是那句老話——
外面的世界它真精彩也真無奈!
家是飛倦的鳥兒歇息的樹桠
是風雨狂瀉時魚兒躲避的礁石;
是遊子的日思夜夢,有母親溫柔的笑容的家園。
出門在外是寄錢回家的舒心和愉快。
爲了對得起那份期待,
一個人遠走天涯,希望開創美好未來。
出門在外是離家越遠,心和它越近。
不管雨滋潤夏季的花香,不論風掠起秋天的落葉。
春夏秋冬不辭他鄉忍疲憊。
曲唱完了憂樂散,酒喝完了天地寬
萬裏行路萬裏長,忍饑挨餓思故鄉。
來的時候著風雨,去的時候撐傘具,
來來去去理想遠;去去來來故鄉親。
一轉眼就這麽多年了,來到這陌生的城市,不再是被困惑,曾經的好奇也逐漸退褐,原來我想得到的答案是那麽不可思議的簡單。看慣了陌生的臉面和陌生的路牌,沈甸甸的行李它告訴我你出門在外總以爲有一些奇迹在把我等待,才會奔波在風中雨中,一次次從頭再來追著趕著忙碌著。我不再不滿足,原來打工的生活那麽蕭條,一切都在逐漸破碎。習慣了守著孤獨漂泊在茫茫人海,電話那頭的牽挂,它告訴我你出門在外想起該有個衣食無憂的將來,才會無所謂餓了累了。不停打拼到現在,追著趕著忙碌著只爲對得起那份期待。出門在外的這些年裏,每次和父母通話,總能體會到父愛如山,母愛如海的真情,父母的叮咛,聽起來總有新的感觸,新的領悟,新的眷戀。
打工的生活不再潇灑,打工的生活不再是閑遊,有太多的荊棘,他們曾經有的僞裝,毫不猶豫地被撕破。最怕看到父母戀戀不舍的眼神裏閃爍著淚光,最怕看到滿頭白發的父母冷風裏揮手爲兒送行,父母一舉一動都刺痛著孩兒的身心,淚水滿眶只能心裏流淌。父母啊!奔波的孩兒,陪伴您們的時間確太少太少,糾結的內心忐忑不安,愧疚之意折磨著孩兒的靈魂,難以自拔。年邁的父母,您們讓他鄉的孩兒魂牽夢繞。年老的父母身體一年不如一年,孩兒看在眼裏,疼在心上,每次離家,最怕父母拉兒的雙手,久久不願松開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”唐朝詩人李白的這首樸素平實的詩句,就是他鄉孩兒思鄉心態的寫照。從勞累中起來,從饑餓中埋頭苦幹,種種都過于實在,累得頭暈轉向時,擰擰脖子,閉閉眼睛,接著幹,餓了就挺挺腰,喝喝水,接著做,渴了就舔舔嘴唇,吞吞口水,接著拼。這就是作爲打工人的習慣。可是出門在外,最潇灑的就是那份自由。聽不到母親的唠叨,看不到父親凶凶的眼光,沒有妻子的“無理取鬧”,沒有丈夫的“大男子主義”,沒有做不完的家務,沒有小寶貝的糾纏。一個人的空間裏充溢著隨心所欲,肆無忌憚,可以我行我素。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