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樣世乒賽
[飛常絮叨]十年前那次巴黎世乒賽是什麽樣?沒去過,我沒有發言權。但這次的世乒賽,在我的世乒賽履曆中絕對是別樣的。
當地時間昨天11時,按照賽事安排,是國乒隊的訓練時間。如約而至的國乒將帥,卻發現貝西展覽館的主場地上,還在進行著資格賽的比賽,于是只好移師熱身場,但這裏卻人滿爲患,馬琳和隊友混上了一個球台,但和他同時在這張台子上訓練的,還有來自另外3個國家的6名隊員,大家只好你打倆,我打倆,輪著來。
不過,遭遇“不准時”的國乒還算是幸福的,因爲根據組委會安排,只有單打排名前16的選手,才有資格在主館訓練,甚至有一半的資格賽比賽,被安排在另外一個需要坐大巴車前往的場館,小將胡麗梅就在此之列。
“讓人難以理解”的事兒還有,記者領采訪證件的時候,竟然被告知,曾在報名時提交過兩遍的證件照,組委會沒找到,只能重新補拍,可拿出來的拍攝器材,竟然是官員兜裏的手機。
不過,這幾個“意想不到”透射出法國人的真實性情:當國乒在韓國公開賽大膽地提出“跨國組合”構想時,歐洲唯一響應的選手就來自法國,這次劉國梁總教練向德法等國發起合辦高水平訓練營的倡議,世乒賽形象大使、法國乒壇名宿蓋亭,也是最先雙手贊成的,恐怕正是因爲法國人樂于和敢于接受新事物,所以讓法國人對自己和對別人,慢慢地都要求得不那麽“嚴”了吧!記者今天淩晨出地鐵時就親身感受了一次,因爲忘記地鐵票塞哪了,正在抓瞎的記者,忽然聽到一位法國大嬸友善的招呼聲,只見她過了一半閘,用手扶著閘門,讓記者和她一起鑽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裏過了關,幫助一個“逃票的人”,這種大度的樂于助人,是不是你也會意想不到?
(本报今晨巴黎专电) 特派记者 李远飞 J131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