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“高考”題引網友圍觀
法国考思想我们考记忆” 有弹:“自由度太高妨害公平性”
本月19日,著名学者许纪霖发表微博感慨地说:“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,今天是法国‘高考’(BAC)的第一天,考试内容为‘哲学’,总共4个小时,就一道特定题目撰写论文。我现在才知道,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,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。”他还用图片的形式列出了这道哲学论文题目:“文科卷:1.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?2.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?理科卷:1.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?2.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?经济社会科卷:1.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?2.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?” 此微博很快引起网友热议。网友“暮色涂鸦漫过青春的眼角”发微博说:“这题目实在很具有开放性,能激发人的发散思维。但是在中国,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。”
昨天,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實際上關于法國的高考題目在幾年前就引起熱議,今年他們的題目跟以前差不多,這些題目總體有兩個特點,一個是學生任選其中一個問題答卷,而不是只規定單一題目;另一個是題目有很大的思辨空間,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空間也很大。
相比較法國的高考,熊丙奇說,我國的高考作文題目其實也在改革。今年各地都不是命題作文,改成材料作文,目的就是希望增加學生回答題目的開放性,不再是主題先行。
他說:“我覺得從我國今年高考作文題目來看,與法國高考題目相比,還是有幾方面的不同。第一,我們的作文題選擇空間還是很小,學生還是只有一個選擇。第二,我們這些材料給得還是不理想,給學生的思辨空間比較小。第三,考生在回答作文題的時候,還是戴著應試的緊箍咒,用盡心思迎合閱卷者的口味,以得到更高的分數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便作文題目有所改革,還是跳不出應試的框架。”
據了解,法國BAC考試是高中畢業會考,相當于中國的“高考”,在每年的6月進行,滿分爲20分,總成績平均達10分以上者,即通過考試。和中國的高考有所不同的是,BAC考試具有兩重功能:它既能爲學生打開大學之門;但同時又不完全是擁擠、冷漠的“獨木橋”,有考試方式、成績評定因素的多樣化和補考機會。
頁:
[1]